;

North Bund Riverside Greenway Review

4.7 /5474 Reviews
https://ak-d.tripcdn.com/images/Z8020k000000b7kg9F4E3.jpg
Xinling
avataravataravataravataravatar
5/5
Original Text
North Bund area is a good place. After dinner, walking along the river, smelling osmanthus fragrance, watching boats o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river, lighting shows, tired of walking, there are many delicious delicacies,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you.

North Bund Riverside Greenway

Posted: Dec 1, 2017
4 person liked this
More Reviews
Some reviews may have been translated by Google Translate
  • 冰淇淋的夏
    5/5Outstanding

    又一次来到北外滩,夜景还是这么的很美,这边的人流量不算多,黄浦江的游船很漂亮,看着外滩的灯火辉煌,感受到了国际大都市的繁华。

    0
    Posted: Sep 15, 2023
  • 霞光升起
    4/5Excellent

    在上海北外滩黄浦路上,有不少豪华、气派的大酒店和办公楼宇,它们坐拥黄浦江堤岸,享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正面朝南,面对黄浦江,与陆家嘴金融中心、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隔江相望,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外滩的巴洛克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的东方华尔街尽收眼底。“上海滩国际大厦”位处的黄浦路99号地块原是美国驻沪领事馆。大厦东临的“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原是匈牙利驻沪领事馆。黄浦路60号的“海鸥饭店”前身为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后于1984年在原址基础上建成海鸥饭店,2020年,这家老牌四星级商务旅游饭店宣布重建,改建后的奢华酒店——上海海鸥丽晶酒店计划于2023年开业。

    1
    Posted: Aug 31, 2023
  • 霞光升起
    4/5Excellent

    2021年6月,位于北外滩核心区域的世界会客厅亮相,成为连接世界的“窗口”。它地处上海“一江一河”交汇处,坐拥北外滩最佳观景点,现已成为上海新地标。世界会客厅是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地标,透过大大的会客厅窗口能够看到浦江两岸遥相呼应的新旧建筑,可以感受到属于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会客厅所在的北外滩黄浦路最早是码头,其中两栋会议楼是由百年仓库改造而来。经过历史考证,两处老建筑最早是扬子江码头(原三菱码头)的2号和3号仓库,始建于1902年到1903年,由当时的美昌洋行建筑师施美德利设计,后期虽经过改建,但仍基本保持了原历史形态。百年里,它们见证了城市发展和历史关键节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如今,两座仓库分别变身为“世界会客厅”的2号和3号楼,鲜亮的清水砖墙显得古朴厚重,十分吸睛。如今漫步北外滩,以“世界会客厅”为核心的北外滩扬子江码头,正呈现历史建筑与城市天际线新旧交织的独特风貌,延续这座城市的文化与记忆。

    0
    Posted: Aug 30, 2023
  • 霞光升起
    4/5Excellent

    在上海黄浦江畔,有一条小小的马路,林立着一幢幢老建筑,承载着过往的岁月,它就是黄浦路。黄浦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东西走向,西起大名路,东至青浦路。长不足500米。该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于约19世纪中叶,因位于黄浦江北岸,故得此名。黄浦路起初只是苏州河入黄浦江口北岸滩地的一条纤道,1848年被拓建为马路,而其对岸临江的马路最初被命名为“扬子江路”,因此苏州河北岸临江的马路就被称之为“北扬子江路”。后来,人们发现这里所临的江并非扬子江而是其支流——黄浦江,于是就将扬子江路改为黄浦路,后又称为黄浦滩路,即今天的外滩;北扬子江路则一直被称为黄浦路。一面临江一面靠河, 黄浦路有着航运的大优势,再加之当年该地段较荒芜,距离老城区近,进出市区尤为方便;正是因为这些区位条件,各个国家纷纷在此地建起领事馆,故又被称为 上海的“东交民巷”。根据1911年《字林行号录》载的各国领事馆地址,当时上海有14家外国驻沪领事馆,而其中有10家在今天的虹口区域内。除了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外,还有奥匈帝国领事馆、丹麦领事馆等国家的领事馆。(见图6:来自网络)1852年,黄浦路上设立汉堡领事馆(德领事馆前身),这是北外滩地区最早设立的领事馆。(见图7:来自网络)1914年至1916年,俄罗斯在德国领事馆东侧自建领事馆。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图8)黄浦路106号,是日本驻沪领事馆旧址,原南北各有一幢红楼,1941年,北面一幢红楼重建成灰楼。(图9、10)黄浦路15号是浦江饭店旧址,原为礼查饭店,是上海开埠以来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被誉为“华夏第一店”。(图11)如今这条马路上,世界会客厅又承载了新时代的元素,感受着北外滩这一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动向。

    0
    Posted: Aug 29, 2023
  • 霞光升起
    4/5Excellent

    在上海虹口区由塘沽路、大名路、南浔路圈起来的区域内,有一幢“U”型建筑,造型独特,在沪上老房子中不多见。当年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形,将临街的部分设计成店面及住宅,合围在中间的部分设计成仓库或堆栈,这样,即使采光和通风没有临街房子那样好,也不影响仓库和堆栈的使用功能。解放前,店面房子底层多为五金行,中间的房子多为五金行的仓库和堆栈(图6、7来自网络);解放后这里曾是上海五金机电仓库旧址,作为近代工业遗存,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建筑。现在为了改建北外滩,这里的居民已经迁出,老式民宅也已改造成统一格局,街道空无一人的冷清,而转身面向黄浦江时,却眼前一亮,浦东陆家嘴的“四件套”清晰可见,这里真是一个绝好的摄影机位啊!😄😄

    0
    Posted: Aug 27, 2023
  • 霞光升起
    4/5Excellent

    位于大名路和东大名路的交汇处有一座桥——东大名路桥,历史上曾经称作“外虹桥”。1845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到上海后,就购进今塘沽路大名路附近的50余亩土地作为教会产业,1848年,他又代表美国政府从上海道手中取得建立上海“虹口美租界”的权力。美租界建立后,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的商人在虹口美租界内建造房屋,开始了初步的市政建设。1856年,英国的惠尔斯桥梁公司在苏州河上架起了“惠尔斯桥”(即外白渡桥),沟通了虹口与英租界及上海县城的交通,虹口的市政和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虹口原义指虹口港入黄浦之口的地方,而虹口美租界最早也是从这个地方发展起来的,所以约1880年前,美租界相继在虹口港上筑桥后,即以桥梁为界把虹口分为外、中、里虹口,今天的东大名路桥俗名叫“外虹桥”。那时虹口港上船只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后因“虹口路”改为“百老汇路”,故该桥也称“百老汇桥”。经过多次改建,如今的东大名路桥置身在浦江两岸绝色风景中,既是“参与者”,又是这些年虹口飞速发展的“见证者”。

    0
    Posted: Aug 26, 2023
    • 1
    • 2
    • 3
    • 4
    • 95